#楼主# 2017-8-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陈发科先生1928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1928年1月24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

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实,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

当时,曾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次练习推手,先生命其捉住双臂,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其人已被原地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帮为其砸断,可见先生功夫之精深。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chenzhaokui.JPEG


陈照奎先生和他的弟子们:陈正雷、陈瑜、陈小旺

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处女,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

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本人又受过大都市的文化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1957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1961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立说,发扬陈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十年动乱化成了泡影。

1980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约拟出版陈氏太极拳新著,可是先生终因多年生活劳累颠簸,积劳成疾,于1981年5月7日故于河南焦作。其徒马虹根据陈照奎先生的讲授和大量的笔记资料整理出版了《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九泉之下可得一慰矣。

1973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所谓“新架”,先生尽心传授。

“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石家庄、上海等地的弟子先后成立了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为继承先生遗志,推动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照奎先生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的代表人物,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继承和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其精湛的拳技和拳理为广大陈氏太极拳爱好者所推崇。

今天,国家提倡和发扬民族宝贵的文化,太极拳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家乡人民为纪念陈照奎先生的功绩,激励后人,在陈家沟为之立碑,以示缅怀之情,先生的弟子及海外友人二百多人聚集陈家沟,纷纷表示:缅怀大师遗志,为发展和推广陈氏太极拳而努力。(作者:马虹)

附:陈照奎先生谈学习陈氏太极拳

学拳要想学到真东西,贪快是不行的。学拳最要紧的是先打好基础,以后进步就会快啦,像盖楼一样,基础没打好,楼盖得再高也非倒不可。

学拳如学写字,学字之初,先一笔一画地模仿,要横平、竖直、钩、点、撇、捺都要正确,笔的提、顿、转、折都要合乎要求,先求形似,进一步求神似。先学正楷,再学行书和草书。顺序是先慢后快。学拳也是如是,先一招一式一手一脚模仿起,先从外形模仿,打下正确的基础,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改拳。

学架子一招一式都有规格,一手一脚都有方位,初学不严格要求不行,如果随便囫囵过去,会给以后改拳造成大困难。俗话说得好:“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所谓“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严格要求学习的,很随便学习的,实际上学的东西是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样学当然容易。但这样学到的拳,内中有很多习惯性的坏毛病,改起来就难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严格,打下一个好的拳架基础,头遍架子基本上做到外形规矩,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较容易了,以后提高也就快了。

有的同志学拳贪快,想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太极拳,这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至于有些人还没学会拳架子就想推手,就想发人,就更可笑了,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这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学习陈式太极拳这种高级拳术,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岂是短时间能掌握、所能学会、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

即使老师每天把着手教,学者有一定聪明,也得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懂学会。至于练到身上,练成高级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几年到几十年不可。

学头趟架子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学完,但改起来非要用几年的功夫,还恐怕未必能改好。因为改拳的内容更高了。初学是外形模仿,是表面的东西,而改拳就需要按照拳理拳法去要求,使学习者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不能到能,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初级到高级,这就是改拳的全部内容,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个练陈式太极拳的,一般说外表练的满不错了,许多人谈起来也很夸奖他,他自己觉得也不错了,一次找我来给他指导,他练过后,问我练得如何?我说:“可说你练的都对,也可说你练的都不对。”

那人听了不明白我的话,问我怎么又对又不对?我说:“说你练的对,是用最低标准来看,因为你外形模仿的还差不多。说你练的不对,是用高标准来看的,因为你身上还没有太极拳高标准应有的那些东西。”

选自:《武魂》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admin

管理员

  • 主题

    305

  • 帖子

    363

  • 关注者

    0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太极鱼拳馆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